欢迎光临青海诺木洪农场枸杞网!
农场概况
更多>>产品展示
发展历程
当前位置首页 -> 农场概况 -> 发展历程

青海诺木洪农场发展成果展文字注释内容

前       言

      青海监狱系统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作为全国重要押犯基地和全省重要生产基地,规模最大时有108个单位,人口占全省的1/8,押犯占全国1/4。这一时期主要改造的是原国民党的党、政、军、宪、特人员,占押犯的60%,其中省将级军官百余人。累计改造各类服刑人员31万人,为巩固国家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做出了积极重要贡献。通过富有成效的工作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新中国监狱史乃至世界监狱史上很多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彻底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力量,为奠定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监狱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青海诺木洪防沙治沙林场暨青海诺木洪农场是监狱系统早期79个农场中最大的农场之一,其发展历程成为青海监狱系统农林业发展历史的缩影。1955年10月建场之初,一大批转业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柴达木腹地,通过艰苦卓越的奋斗,建成“田成方、林成带、路成网、渠成系”的高原特色农林产业区,创造出高原戈壁绿洲农业典范。

       进入21世纪,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生态立省方针、经济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在省局和监狱集团公司的指导下,适应市场,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枸杞种植,建成全国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最大、单产最高、品质最优的枸杞种植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柴达木枸杞集散地,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的全面提升。郝鹏省长视察诺木洪农场及枸杞产业园区时评价“很有我们青海特色”。

      在农场发展历程中,得到了省、州、县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帮助,农场干部职工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心连心、同甘苦、共患难,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柴达木”精神,在青海发展史、青海监狱史、建设高原绿洲农业和全省枸杞产业发展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建制沿革

1955年10月创建
1960年编为青海省第十三劳动改造管教支队;
1967年4月,诺木洪农场实行军事管制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青海省诺木洪农场军事管制小组。
1974年更名为第六劳动改造管教支队;
1994年12月更名为青海省柴达木监狱;
2004年,按照监狱体制改革和全省监狱布局调整的要求,诺木洪农场与青海省柴达木监狱逐步实现了“监企分离”。成为安置全省监狱布局调整转移合并农场职工的基地,成为柴达木监狱后勤保障基地;
2011年2月,省上批准建立青海省诺木洪农场枸杞产业园区;
2013年1月,青海诺木洪防沙治沙林场正式挂牌。

第一部分:艰苦创业,绿洲典范

开垦戈壁荒原  建设美好家园

      昔日的诺木洪,大小沙丘连绵起伏,草柳丛生,蚊虫叮咬、风沙肆虐,一年当中八级以上大风就高达50余次。在极其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凭着双手和简单的原始工具,以“愚公移山”精神,搬掉万余大小沙丘,填平无数纵横沟壑,开垦出连片万亩良田,在荒漠戈壁建起绿洲农业。

捍卫国家政权  不辱历史使命

      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监管改造从“圈地围牢、马灯照明”起步,探索出屯边与建设相结合、生产与改造相结合、工副业与农林牧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累计改造罪犯2万余人。为青海监狱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发展绿洲农业  带动区域经济

      为了保证国家、青海省和本地区粮食供给,在物资极其困难的年代,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到上世纪未,累计生产粮食11.3亿斤(上缴公粮3.72亿斤)、油料6834万斤,成为青海省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为青海经济建设,保证粮油供给,繁荣地方经济,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大兴水利建设  改变生产方式

      经过几十年的逐步发展,形成干渠3条,总长42.08km;支渠27条,总长53km;斗渠40条,总长62km,各类渠系建筑物296座,形成基本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多种经营、保障地方供给

      在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诺木洪农场积极推进“农、牧、工、副、林”全面发展,到上世纪未,累计生产蔬菜9.6亿斤、出栏生猪60余万头、家禽125万只。成为青海省重要的“菜篮子”基地,为青海海西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农副产品,为保障农场及周边地区生产、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兴办文教卫生  促进地区进步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农场以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推动地区进步为已任,以服务农场干部职工和周边农牧民为目标,在方圆300多公里范围内建成了唯一一家一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唯一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为改变周边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匮乏,文化教育落后的现况,促进地区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部分:利用优势,突出特色

一、区域优势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农场位于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远离大城市和工业区,方圆300公里范围内没有污染源;附近分布有迄今发现的国内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天然枸杞群落:有红、黄、黑、白、紫等原生多品种枸杞种质资源。该地区干旱少雨,日照丰富,昼夜温差大,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自然生态条件非常有利于果品生产及其营养成分、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是青海省枸杞生产的最佳生态区。

区位优势突出

      农场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缘,既是西连甘肃、新疆,南接西藏的西北地区重要战略通道节点,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格尔木、德令哈等工业园的结合部,又是青海省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重要绿洲农业区和藏、蒙、回、汉等多民族聚集区,在柴达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承东启西、南联北进,支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维护边疆与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地位突出。

枸杞文化悠久

      医药文化:枸杞是最具抗疲劳作用的中药,也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它在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药用价值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成书于南朝齐梁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医药学著述。在其所列的365种药物中,枸杞属上品。

      饮食文化:枸杞具有“养生”之功效,常吃枸杞子能“坚筋骨、耐寒暑、补精气”,是滋补调养和抗衰老的食物。通常有:鲜食,沏茶,泡酒,烹调入菜肴,煮粥、煲汤等食用方法。

区域风貌独特

      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塔里他里哈遗址,位于诺木洪农场七大队,被世界考古学上称之“诺木洪文化”,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对研究我国羌族、吐谷浑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距离诺木洪农场场部约40公里的戈壁有一道堆积的长2公里左右、宽约70米、厚达20多米贝壳梁 ,数以亿计的古生物贝壳,据有关地质专家通过古地磁磁性年龄分析,贝壳梁形成于距今约15万年前,成为国内外少有的地质奇观。
农场二大队现存有吐谷浑古城遗址,当地人称之为“老城”,对研究吐谷浑的发展变迁有着重要意义。

      诺木洪北临达布逊盐湖,是全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础。

      诺木洪南临黄河水系中的扎陵湖、鄂陵湖,被誉为昆仑山圣洁之地。

二、枸杞品质优良

      诺木洪农场生产的枸杞果粒大、果甜、籽少、色鲜,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据有关科研部门检测分析,诺木洪枸杞的钙、磷、铁含量分别高于其他地区枸杞7-9倍、3-3.5倍和4-10倍;黄酮含量较其它产区高30%左右;其中对人体有益的多糖含量达52.6-59.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总脂肪酸含量占88.6 %,亚油酸含量占63.1%,总氨基酸含量4.6g/kg;分别比国内其他产区枸杞46.5%、45.6%、30.9%和59.4 g/kg高出9.6、42.07、32.2个百分点和3.7g/kg。

品牌建设

      企业殊荣。诺木洪农场抢占发展先机,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励精图治,砥砺前行,成为本地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全省枸杞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

      产品奖项。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诺木洪枸杞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参与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各类农产品展销交易活动,屡次在国家外经贸、农业、林业等举办的各类博览会上荣获金奖、银奖。使诺木洪枸杞走出青海、走出国门。
      资质认证。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加大商标、专利注册申请力度,做为农场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柴达木”商标成为青海著名商标。“诺木洪”牌枸杞的知名度不断扩大,为农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

      市场营销。不断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先后多次参加国内举办的中国国际林产品、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国外举办的农业品牌产品博览会及知名产品推介会,农场注册的“柴达木”、“诺木洪”牌枸杞的声誉不断扩大,优质产品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称赞。

三、枸杞产业崛起

      枸杞生产条件优越。农场土地资源丰富,平整连片,非常适合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布局,有完备的农田灌溉系统,农田防护林面积0.7万亩,自然气候条件冬季严寒、夏季干燥,农林病虫害少;土地使用权统一属于农场,便于统一生产管理和推广应用新技术。

      有着丰富管理经验。诺木洪农场有几十年的枸杞种植历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 栽培管理技术制度体系,栽培技术先进,管护经验丰富,管理制度科学,在青海枸杞种植业中具有龙头示范作用。

      抓住机遇调整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战略部署和“东部沙棘、西部枸杞”林业产业发展思路,抓住“退耕还林 ”机遇,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枸杞种植面积由1.6万亩迅速扩大到2013年底的8.3万亩。

      研讨枸杞产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农场特色产业优化升级,省局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调研,确定经济发展思路。2011年2月19日《青海诺木洪绿色枸杞产业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规划设计方案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并确定为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园区。

第三部分:建设园区,科学发展

一、园区规划

      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为“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即:全国最大绿色枸杞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枸杞精深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枸杞研发示范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枸杞集散与贸易中心。产业园建成后,到“十二五”末,可实现年枸杞生产、深加工产值17.4亿元,上缴利税3.7亿元,新增3万个社会就业岗位,增加农牧民收入3.9亿元,减少碳排放0.56万吨,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全面提升。

二、园区建设

基础设施

      按照园区短、中、长三期规划,经过3年建设,争取和自筹资金5.2亿多元,第一期重点实施了园区水、电、路、住房及枸杞科研等建设项目77个, 2011年10月并入国家电网,2013年建设三级公路35.687公里油路,完成农场村级道路10公里硬化项目。

科研设施

      建成了8160平方米的枸杞科技楼,与国家枸杞技术研究中心、省林业厅、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了科研示范基地。

生产设施

       形成了8.3万亩标准化、规范化高产枸杞生产种植区,第一产业运作体系趋于完善。

办公设施

      农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

民生设施

      在建设过程中将关系民生的项目列为重要项目,在省州县的大力支持下,民警职工、承包土地人员和季节性采摘人员的居住逐步得到改善。

三、创新管理

      队伍建设。综合素质高,作风优良的民警职工队伍,为促进农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治理。在枸杞园区建设进程中,逐步建立了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机制,为枸杞产业园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社会环境。

      诚信建设。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企业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基础、司法诚信为保障的“四位一体”诚信体系建设。使诚信经营理念,成为农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助推力。

      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凝结在产品之中,体现在“柴达木”品牌之中,增强全员风险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改革意识。

第四部分:瀚海戈壁,辉煌业绩

      一、建成青藏高原荒漠戈壁绿洲农业,于光远视察后赞誉为“沙漠绿洲”、“瀚海明珠”。

      二、1970年10月建成了当时全省州、县、场第一座水电站。

      三、1979年创下春小麦公顷亩产1918斤的世界纪录。青海省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粮食平均亩产和人均上交公粮在全省名列第一。

      四、生产的紫皮大蒜获国家银奖,并成为战略重地格尔木的“菜篮子”和“肉食品”基地。

      五、创大世界基尼期海拔最高连片枸杞种植基地记录,建成全国枸杞连片面积最大、单产最高、品质最优的种植生产基地。

      六、青海枸杞产业中最大、最权威、种质资源最丰富的科研基地,国家枸杞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进驻研发。

      七、“柴达木”、“诺木洪”牌红果、黑果枸杞荣获中国国际农林产品金奖最早、最多,全国最大的柴达木枸杞集散地和青海土特产市场公认的优质枸杞。

      八、青海林业系统戈壁沙漠防沙治沙生态环境效益最好,全省林场中经济效益最显著的林场。

      九、解决东部贫困区近万名农民就业岗位,年为2万多季节性农民工创收过亿元,全省扶贫解困、脱贫致富重要基地。

      十、青海枸杞产业的排头兵、领头羊,龙头企业在引领带动全省枸杞产业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

第五部分:亲切关怀,巨大鼓舞

一、领导关怀

       在诺木洪农场从戈壁荒原到沙海绿洲的半个多世纪创业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国家、省委、省政府、省各有关厅委局办等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得到了海西州、都兰县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省监狱管理局、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的科学指导和有力推动。多年来,各级领导在百忙之中亲临监狱农场检查指导工作或对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建设指明了方向,使全场民警职工倍受鼓舞,成为推进监狱农场工作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各界关注

      诺木洪农场枸杞产业迅猛发展,也同时得到国家有关科研院所、新闻媒体、国内食品药品生产厂家、国内外营销客商、广大消费者等社会各界的关注,为诺木洪品牌枸杞走出青海、走向世界提供了大力支持。

三、远景目标

远景目标

      一期建设项目。从2010年10月到2013年年底,实施了园区第一期建设项目77个,累计投入5.2亿元建设资金,重点是水、电、路、住房及枸杞科研等基础设施,2011年10月并入国家电网,2013年建设三级公路35.687公里油路,完成场境村级道路10公里硬化项目,形成了8.3万亩标准化、规范化高产枸杞生产种植区,建成了8160平方米的枸杞科技楼,与国家枸杞技术研究中心、省林业厅、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了科研示范基地,第一产业运作体系趋于完善,年实现产值7亿元。

      二期建设项目。从2014年开始实施第二期建设项目,规划投资6.7亿元,主要是全面改善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关系民生的住房(含季节性采摘工临时居住用房)、医院、学校、农田灌排与防洪、地方政府派驻机构工作场所等设施建设任务,并在经营上大力推行重品牌、提质量、增效益的营销策略,计划到2016年完成,预期实现年产值11亿元。

      三期建设项目。计划从2017年开始实施第三期建设项目,规划投资和引进深加工项目资金6亿元,主要完成10万亩枸杞种植基地、工业园、枸杞深加工、销售服务网络、防护林网、交易集散市场建设,到2020年完成,延伸加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链条,逐步成为配套成龙的现代化枸杞生产加工基地。预期实现年产值17.35亿元,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56万吨,年上缴利税3.7亿元,年吸纳3-5万人劳动力就业创收3.9亿元,形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

结  束  语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州县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出带动全省枸杞产业实现新的发展的示范作用,使旭日东升朝阳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感到无尚荣光、倍感自豪。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重要论断;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立省发展战略要求,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作为青海枸杞产业新兴朝阳产业的龙头企业,我们有信心和决心,继续发扬柴达木精神,全力把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建设好、经营好,早日实现规划的建设目标;继续踏着时代前行的鼓点,朝气蓬勃,在青海红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在海西循环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迎来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大发展;继续在这片美丽、富饶、祥和的热土上,奋力开拓,描绘出更加激动人心的美丽画卷,不断创造出新的亮点、新的辉煌,在全省枸杞产业发展中继续当好排头兵、领头羊,发挥好率先发展的骨干和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为青海经济社会的跨越、绿色、和谐、统筹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不断推进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