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青海诺木洪农场枸杞网!
枸杞专区
更多>>产品展示
枸杞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枸杞专区 -> 枸杞文化
枸杞历代食疗方选
发布日期:2014-10-28  浏览次数:22992 次  来源:青海诺木洪农场
     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我国传统食疗、食养经验的一门科学,是不断吸取新知识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中医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源”。据《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之民,茹毛饮血。采树木之实,食赢咙之余,时多疾病痛伤之害。于是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近如陆贾新说:“民之食肉、饮血、衣皮毛,至神农时以爬虫、走兽难以养民。以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性,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这都生动地描述了我国古代原始人群在共同狩猎、共同采集食物的过程中,往往遇毒而发生疾病。
    在经历了漫长、痛苦的历程之后。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逐步选择了那些最为安全、有用的“百草”,作为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物;而另一些具有清热、止吐、止泻、祛痰等作用的?百草”,则被当成药物,用于治病;同时,也有不少“百草”,即可为食。又能疗病,这就成为食疗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正常的进食,不会给机体的内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和干扰,这正是一般药物所未能具备的特点。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这种物品既可作为日常食物来食用,又具有一定的保健医疗作用,那么这些食物药,应该被认为是最好的药物、应用最方便的药物。
    西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这样认为,他说:“要把食物用作药物,发挥食物的医药作用。”由此可见,中西医学从一开始创业,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重视食物治疗”这一科学的观点。可以这样说,食疗学既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前途无限光明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生科学。实践将会证明,它对人类的健康。
饮食保健、饮食治疗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战国策》记载,夏禹时仪狄开始做酒。商代人祭祀用酒,治病也用酒,认为酒矿邪气时至,服之万全”之功效。后世还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此外,从繁体的。臀”字从酉来看.也说明酒与医药的密切关系,而且也可理解为“酒是医学的基础”。可见。我国历史上酒的酿造也是医药史上的重要发明,应用酒剂来防治疾病。这是古代中医学在医疗方法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相传商汤时宰相伊尹精于烹调。汤液就是他创始的。把能治病的药物或食物煎熬成汤液,不仅服用方便,易于发挥治疗效果,还能降低和减少对机体的副作用。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引伊尹和商汤的谈话,讲到了许多烹调问题和食物知识。有医家认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拟的“桂枝汤”就是从烹调里分出来的最古老的处方之一。方中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中,有四味是厨房里经常备用的烹饪
原料。我们至今还在应用的中药汤剂,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用于临床治疗中了。    到了周代,当时的统治者十分重视饮食保健。开始设置食医和食官以司其事。
    《周礼?天官》记有:“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意思是说:食医掌管调配君王的六种饭食、六种饮料、六种肉食、白多种美味的食品,百多种精制的酱品和八种经过特别配制烹调的珍贵食物等等。大凡食(饭)宜温,所以食(饭)剂比照春天季节一样温;羹宜热,所以羹剂比照夏天季节一一样热;酱宜凉,所以酱剂比照秋天季节一样凉;饮宜寒,所以饮剂比照冬天季节一样寒。大凡调味,春天多用一点酸味,夏天多用一点苦味,秋季多用一点辛味,冬季多用一点咸味;还要用点性滑的、味甘的食物来调和它们。王昭禹说:“齐者调和其一味,使多寡厚薄,各适其节也。”当时设有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医科,而食医专管调和食味,注意营养,预防和治疗疾病,确定四时的饮食,提出饮食之宜忌。食医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是“四医”之首。  
    商代到周代,酿造业进一步发展,除了酿酒外,已有醋、酱、饴、豆豉、酱油等制品。公元前2世纪,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就有豆腐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从简单的直接食用动植物食品。发展到制成多种经过化学处理的食品,这是我国营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发展较快,人们也更加重视饮食调养和饮食卫生。有识之士已深感“膳用六牲”、“以酒为浆”的“肉林酒池”生活.并未使君王们“度百岁乃去”,反而常常夭折于不惑之年。《吕氏春秋黼:“肥肉厚酒。烂肠之食。”《韩非子》也说,“香莫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指出咨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必将内蚀脏腑,患及祸至。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馇(音衣)而谒(音遏),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吕氏春秋?季春纪》中具体谈道:“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意思是:关于饮食这个问题,务必不要吃那些味道很浓厚的食物;不要勉强饮用那些过于猛烈的酒类。如果经常饮食这些东西。那就是害病的开始。若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和适当的时候吃饭用膳,身体就不会有祸害。进食的奥妙和道理,最好是吃到不饥也不饱的程度,这样就能够保护好五脏。进食的时候,口里必须感到味道的甘美。必须调和好自己的精神仪态,专心致志,以良好的心情来帮助物的运转和消化,以便让体内的每个组织、每个细胞都感到振奋而活跃起来,前来接受水谷的精气(包括营养物质)。在下咽饮料的时候,一定要一点点地吞下去,坐着的姿势要保持顺直。不偏斜、不歪曲。这些饮食的道理是很科学的。
    成书于战国后期,迄于汉代的《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明确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告诉人们,除了运用药物祛邪治病外,还必须用谷、肉、果、菜等食物以补益精气,营养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才能确保身体健康。而“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的膳食结构,历经12000多年沧桑。至今还在应用,的确给中华民族的健康带来颇多好处,具有强大生命力。
    在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医书《五十二病方》,其中食物药用的占书中
    全部药品的四分之一。包括有食盐、乳汁、蜜、猪脂、牛脂等。书中所载50余种病,半数疾病可以食治、食养。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收录:“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品125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积者。本下经。”在上品中就有酸枣、橘柚、葡萄、瓜子、大枣、海蛤等22种食品;中品内有干姜、海藻、酸酱、赤小豆、黍米、龙眼、蟹等19种食品;下品中也有9种食物。
    东汉时杰出医学家张仲景也曾应用不少食物来治疗疾病,如“猪肤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名方。在“饮食禁忌”方面,张仲景说:“凡肉及肝。落地不着尘土者。不可食之。猪肉落水浮者,不可食”,“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
    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方》中首先记录用海藻酒治瘿病(甲状腺肿)。用猪胰治消渴(糖尿病)。医学家支法存治疗脚气病很有效果。现在分析,这些药物、食物中都富含维生素B,。南唐陈士良写《食性本草》,唐刺史孟诜撰《食疗本草》,咎殷著《食医心滥》。唐代名医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其中列有“食治专篇”。在序论中,孙思邈明确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还说:“食能排邪而安藏府,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孙思邈大力提倡食疗。并以食疗作为治病疗疾的第一手段。孙思邈以多种动物肝脏(牛肝、羊肝、猪肝、鸡肝等)治疗雀盲;用母猪猪蹄、鲤鱼、鲫鱼疗产妇“乳无汁”;用羊靥(羊的甲状腺)消瘿(甲状腺肿);用鹿肾治阳痿;以骨汤补肾。并列有羊肉汤方、猪肾汤方、羊肉黄芪汤方、鹿肉汤、乳蜜汤方等治疗妇人产后虚赢。开创了“以脏治脏”、“以脏补脏”的先河。唐另一名医王焘用杏仁煎疗气嗽,用谷气煮粥防脚气。
    宋时《太平圣惠方》列有“食治中风诸方;食治风邪癫痫诸方;食治风热赚
方;食治咳嗽诸方?一…”其中有治疗中风的豉粥方;治疗消渴小便数的羊肺羹;疆水肿病的鲤鱼粥、黑豆粥;治疗咳嗽的杏仁粥、粳米桃仁粥等。在宋代另一本一
    《圣济总录》内也提到可治29个病症的285个食疗验方。1085年宋仁宗时陈鼍
    《养老奉亲书》,强调“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绷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该书列有“食治眼目方,食治耳聋耳鸣诸方,食治麓泻痢诸方,食治喘咳诸方。食治诸淋方”等等.食疗方剂共162首。    。绸
    元代太医忽思慧于天历三年(1331年)著《饮膳正要》,开始从健康人的饮硼面立论。全书共3卷,它继承了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每一种食品都同时注惹的养生和医疗效果,所载的基本上都是保健食品,是我国第一部有名的营养肇著。在“诸般汤煎”,“食疗诸病”中所列的木瓜煎、香圆煎、金橘煎、樱桃煎、桃熊杞茶、荔枝膏等均有较好的食疗作用和营养价值。    舞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30年完成的巨著《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
种,其中包括大量食物,仅谷、菜、果三部就有300余种。虫、介、禽、兽有400余种百病主治列验方万余,而食方过半。明代名医徐春甫编纂《古今医统大全》,嘉靖年间吴禄辑《食品集》、汪颖《食物本草》、宁源《食鉴本草》、钟惺《饮馔服食谱》、周履清《茹草编》、鲍山《野菜博录》等,对食疗资料的整理、发展均作出了贡献。 
    康熙年闻(1691年)沈李龙编《食物本草会纂》。温病学家王士雄著《随息居饮食谱》。以及《费氏食养》、《随园食单》、《调疾饮食辨录》、《食物秘书》、《粥谱?附广粥谱》、《串雅内编》、《本草纲目拾遗》、《养小录》、《餐芳谱》、《中馈录》、《素食说略》《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均是清代著名食疗著作。  
    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中医食疗,并力求与现代医学、食物学、营样学、烹饪学相结合,历时7年多。几经修改,在1979年5月完成《饮食治疗指南》一书。并于1981年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1976年后国内最早出版的一本食疗专著,一出版就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读者遍及欧美、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台。又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吸取中、西医学、营养学、食物学、烹饪学、食疗学等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在2002年7月。完成《饮食治疗指南》第二版书稿,并出版。
    作者在具体介绍“枸杞古今食疗选方”之前说了我国中医食疗发展的情况,目的是要引起读者对食疗的兴趣和重视,并希望读者能在实际生活中广泛采用,加以验证,并不断改进,总结出新的食疗经验,推动食疗学的健康发展。  
    作者认为,当代中医食疗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为基
础,现代科学知识(包括食物学、营养学知识)为依据,主要应用食物、烹制食物,并以膳食方式来防治疾病、养生保健、康复机体的一种方法。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独用食物。如食物的鲜汁、食物制成的饮料、羹、汤、酿制品、粥饭、面食、菜肴等;第二类是食物中加入药物后烹制成的食品。如人参粥、黄芪炖乌骨鸡、虫草鸭等,这一类目前习惯称之药膳。但必须知道。“药膳”又有两种情况。以食物为主料,加少数或少量药物烹饪成的食品,仍宜归属.‘.食疗”范围;而以药物为主。药物有多种,甚至有lO多种、或是整个中药方(如十全大补汤、益母八珍汤等)。而食物属于从属地位者,这类制品理应归属于“药疗”范围。而不论它是直接加入药物一起烹制,还是先煮取药汁后,以药汁与食物再烹制。都应属于这种范畴。“药膳”的名称是不能代表“食疗”的,而只是“食疗”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而已。目前,在医学界、市场上,对“食疗”、“药膳”。都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甚至在出版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希望读者加以分辨。
    现将作者收集的有关枸杞的历代食疗选方,分为粥类、饭类、面类、菜肴类、饮
料类、果品类、膏类、酒类、茶类、露类等加以介绍。并在选方后说明作者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体会以及注意事项。便于读者在阅读和应用时参考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枸杞子的鉴别
[下一篇]:枸杞的考证